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走进靖远 >> 人文靖远 >> 历史回眸 >> 正文
靖远回族
信息来源:本站         发布日期:2017-12-21

靖远回族

靖远县居民中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,以乌兰镇东关、西关、河靖村为聚居区,全县回族人口将近4500人。靖远回族的来源与甘肃省其它地区一样,始于13世纪蒙古军的西征和随之而来的回回人的东迁。

宋代时期,靖远曾为西夏人所据,称作会州,是西夏国十九州之一。西夏灭亡后,蒙古人留下军队镇戍西夏故地。元世祖至元十年(1273年),忽必烈下令探马赤军“随地入社,与编民等”,大批回回军在社的编制下进行农垦。回族人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驻防西夏故地,屯田耕种,最后入籍成为当地的民户。

清朝初期,居住靖远的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县城内及黄河沿岸。县城内的回民聚居在西关和北门寺冰桥街(今东关一带),南关有一座清真寺和一个稍麻(小礼拜寺)。后来,城内回民的骆驼商队远走蒙古各地。《清实录》中,有嘉庆年间靖远回民商人到口外(新疆)经商的记载。靖远境内黄河沿岸的糜子滩、三角城滩、永安堡,以及现属平川区的黄沙湾,也是回民集中的地方,他们以农业为主,兼营商业。糜子滩曾建有清真寺,北面的山坪上有回民墓地。永安堡、黄沙湾也有清真寺和回民墓地。今属平川区的小水、打拉池,以及靖远县乌兰镇的烟洞沟回回窑和马家井子,排路沟的大小哈家沟,都有回民种田放牧。

清朝乾隆年间,靖远回族经历了两次劫难。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,由于西北伊斯兰新旧教派之争,发展成为以新教为主的回民起义,清廷不但没有从中调解促使和平解决,反而命地方官员带兵前往镇压,迫使新教回民举起反抗清廷的义旗。清廷又利用教派斗争扑灭起义。陕甘总督勒尔谨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,捕杀了新教始传人马明心,起义被镇压。并将甘肃各地与起义相通的回民“秘行查办远遣”,总督李侍尧坐镇靖远办理“善后”,捕杀了当地回民1000多人。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,甘肃回民再次起义,反对清廷对起义回民的剿洗发迁。靖远县城内和糜子滩回民响应起义,县令黄家驹捕杀了城内响应的回民130余人,事后又将城内和糜子滩的清真寺拆毁。

鸦片战争后,外国列强侵入,中国国内矛盾激化,爆发了著名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。由于西南、西北地区地主团练的“灭回”,爆发了长达10年之久的西北回民起义,由此诱发了极其残忍的回汉民族仇杀。同治三年(1864年),陕西回民白彦虎、冯清厚(阿訇)等反清运动发展到靖远境内,同年九月,起义军围攻靖远县城及沿河村镇,至同治五年(1866年)三月靖远县城失陷。

史称这次回民起义为“同治兵燹”,它造成了靖远县10多万人被杀害的人间惨剧。回族作家张承志在他的长篇历史叙事小说《心灵史》中引用了记述当时凄惨情景的靖远民谣:同治五年三月间,杀气弥漫天。十余万人一朝尽,问谁不心酸?桃含愁兮柳带烟,万里黄流寒。阖邑子弟泪潸潸,染成红杜鹃。清歌一曲信史传,千秋寿名山。碧血洒地白骨撑天,哭声达乌兰!

这场波及靖远全县及周边地区的“兵燹”,给靖远回汉两个民族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。其后,靖远回民在马聋子的带领下组成骑兵,参加了同治九年(1870年)救援金积堡的战斗。据传,马聋子被河州马占鳌捕杀。靖远回民大都死于战乱,县内基本上没有了回民。只有糜子滩等地少数回民接受养猪信佛的条件成为汉民,得以生存。

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马福祥因护驾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有功,被任命为靖远协副将。马福祥莅任后,回民陆续来到靖远县城,以肩挑贩运、小本经营为生,从此开始了回民第二次入居靖远的历史。到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,宁夏同心县回民为躲避马鸿逵抓兵要款,不少人逃到靖远谋生,同时也有固原、海原一带的回民落居靖远。如今,靖远回民通过发挥他们擅长经商的本领,从事粮食、毛皮等地方特产贩运,艰苦创业,积累资金,转而向餐饮、地毯加工等行业拓展,尤其是靖远回民以独特技艺烹饪加工的靖远羊羔肉,以其色香味美、营养丰富等特点,成为中国餐饮业中的著名品牌。

(参考杨怀中《靖远回民的来源》一文整理)

下一条:靖远人的由来

关闭

主办单位:靖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:0943-6121579
维护:靖远县政府信息中心 电话:0943-6130500
网站备案号:陇ICP备0700218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