索引号 | GSDC15032-2017-007 | 生成日期 | 2017-07-10 |
---|---|---|---|
信息名称 | 靖远钟鼓楼 | 发布机构 | 靖远县政府信息中心 |
内容概述 | 关键词 |
靖远钟鼓楼
“层楼高耸逼青空,独凭危栏四望雄。”这是明代邢玠咏靖远诗《谯楼》中的名句。意蕴深邃,气势磅礴。诗中所指谯楼,即为今天的钟鼓楼。
钟鼓楼作为靖远县标志性古建筑物,巍然耸峙于县城中心,受到四面八方来客的观瞻。据清康熙《重纂靖远卫志》记载,谯楼在城中大街协镇署前,楼基高3丈5尺,方周40丈,楼体3层7楹,高5丈5尺,正统三年都指挥使房贵建,弘治三年守备曹雄增修。少卿梁许南题“西北重镇”,北题“声教四达”,楼头有巨钟,弘治十四年铸。
这是有关钟鼓楼的最早文字说明,其始建以来已经历560多年的岁月。同时,我们还可以从关于房贵于正统二年(1437年)奉命修筑靖虏卫城的文字记载中了解到,钟鼓楼只是整个卫城建筑中的一小部分,而且自正统二年(1437年)至万历六年(1578年)的140年里,随着城池的不断拓展,以及城楼等建筑物的逐步增建,钟鼓楼也经历了多次修缮,变得日益完备壮观。
正统三年(1438年)七月竣工的靖虏卫城,初具规模,四周长达四里三分,城北建有镇边楼,其上题有“威远”、“坐镇四塞”、“大观”匾额,东西南分开三道城门,于内城门上建楼,分别以通化、治平、安远命名,依次上题“三秦藩篱”、“两河屏翰”、“秦陇锁钥”匾额。万历六年(1578年),苑马寺少卿梁许等增修东西边门楼,东为镇戎楼,上题“元老登坛”、“北门锁钥”匾额,西为宁塞楼,上题“河清海晏”、“河山一览”匾额。
钟鼓楼建成后,曾于明弘治三年(1490年)为守备曹雄增修。清代同治年间发生关陇之乱,同治五年(1866年)靖远县城失守,钟鼓楼被焚毁,仅存楼基,曾于旧址之上建小庙祀三官,故又称三官楼。民国14年(1925年),靖远县知事张鹗筹集款项,维修城区及东西城楼,命本县籍木工徐生桂、李旺吉等鸠工庀材,参照嘉峪关关楼、兰州南城门楼、陇西威远楼等模式,弃短存长,精心设计,采伐当地泰和山等处木料,建窑烧砖,并向群众募捐,历经数年方才完工。
楼基下建有可供车辆南北通行的洞门,门上镶嵌石刻匾额,门北为道光二十二年(1842年)靖远知县李志学所书“天枢”旧额,南门为近代陇上书画家本籍人张云锦所书“瑞丰”二字。书法家陈国钧曾为该楼撰联曰:“此亦天枢,众星环拱;俨然砥柱,万壑朝宗。”楼上有数千斤之巨钟,为明弘治十四年(1501年)所铸造。抗日战争时期,日寇飞机数次飞凌上空轰炸靖远县城,曾鸣钟报警,声达十余里之外。
1978年8月,钟鼓楼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1987年至1990年,靖远县委、县政府数度筹集巨款,群众亦争先解囊捐资,先后对楼基和楼体进行加固维修,并涂抹彩绘,覆盖琉璃瓦,增加栏杆,中竖金顶,重建登楼门,雕梁画栋,修葺一新。楼体建筑东西五间,面阔20.8米,进深11.7米,总体高度17米。如今登楼眺望,乌兰耸翠于南,大河横流于北,县城美景一览无遗。俯视楼下,商贾云集,车水马龙,古镇新容尽收眼底。每年春夏秋之际,燕子成群,萦回翱翔,蔚为一景。1993年,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钟鼓楼现为甘肃境内迄今幸存为数不多的古楼之一,不仅是靖远人民智慧的结晶,更是靖远悠久历史和厚重文明的象征。
主办单位:靖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:0943-6121579 维护:靖远县政府信息中心 电话:0943-6130500 网站备案号:陇ICP备07002188号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