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>> 旅游市场 >> 公开信息内容
信息公开目录
 
美丽神奇哈思山
索引号 GSDC15032-2017-004 生成日期 2017-05-07
信息名称 美丽神奇哈思山 发布机构 靖远县政府信息中心
内容概述 关键词

在靖远县境北部,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山脉,它就是哈思山。“哈思”二字来自蒙古语,是美玉的意思。走近哈思山,抬眼眺望,峰峦逶迤,蜿蜒起伏,犹如一道天然屏障,自西北向东南绵延数十公里,横峙黄河南岸,高耸北国大地,挺拔俊秀,雄伟神奇。

哈思山属祁连山东段余脉,也是县境内最长的山脉,主峰大峁槐山或称雪山,海拔3017米,为县域内最高峰。在其支脉松山、太和山、雪山等山峰上,履盖着大面积茂密的原始森林,古树参天,苍松翠柏,林木葱茏,为干旱荒芜的黄土高原凭添一方绿洲,不仅是当地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遗存,而且成为一方稀有的自然景观。

康熙《重纂靖远卫志》载:“雪山,在北一百二十里。西距黄河,南接分水岭,峰峦层列,岩壑横峙,松柏丛茂,鸟兽蕃庶,积雪冬夏不消,遥望晴岚素雾,亦一方之名胜也。”这便是被誉为靖远古八景之一的“雪岭堆银”。由于数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,现在夏秋季节,人们已经看不到它银光闪烁的奇异景观。

哈思山是神奇的,在经历了千万年植被退化、森林毁灭的无数劫难后,它终于战胜了一切残酷和恶劣,用坚强的身躯守住了一片绿色,呵护着一方沃土。关于森林植被退化的原因,当地民间传说在北宋时期,宋军与夏人在此交锋,宋军将领孟良和焦赞以“火葫芦”互相戏谑,孟良放火烧山,焦赞束手无策,大火一发而不可收拾,终于造成森林被毁的结局。当地至今保存有多处疑为古战场的遗迹,传说是穆桂英的点将台、马蹄印等,这些有关杨家将的传奇历史故事,或许不能足以为凭,但却给哈思山增添了诸多神秘的色彩。

如今,当人们望着那残存的绿荫,就会不禁自问:这是上苍多情的馈赠呢,还是冷峻的自然界给后人留下的警示?哈思山作为甘肃省面积较大的水源涵养林,已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,加之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落实,这片绿色必将得到有效保护,并不断拓展延伸。

在漫长的岁月里,哈思山亲历了丝绸古道往昔的繁华与兴盛,也见证了后来的萧条和衰落。靖远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,处于十分重要的交通位置,著名的丝绸之路从宁夏进入靖远境内,取道哈思山,在其北麓下的北卜、小口子两处古渡口过黄河,通往河西走廊,络绎不绝的商旅使团来来往往,伴随着悠扬的驼铃声从哈思山中穿行。

北卜古渡为汉唐时期最为繁忙的渡口,唐代北城滩城堡遗址就坐落在渡口附近的黄河南岸,这里保存着众多的汉唐墓葬,出土了不少汉唐时期的文物。小口子渡口又称索桥古渡,其名称因古代在此建有索桥而得,史载古索桥因河水暴涨被冲毁,明朝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重修,用24只木船连为索桥。距渡口十余华里的地方,便是供行人在过河前休整的著名驿站哈思堡。清代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寓居在这里的富商胡正宽曾得到过往渡口的山西、陕西两省180余家客商募捐的银两,在从哈思吉堡到索桥渡口的红砂岩石上开山凿石,拓宽路面,使商旅安全通过,当地人曾镌刻两块《山陕修路碑》记载此事,分别竖立于渡口和哈思吉堡,石碑至今完好无损。1988年,在哈思山南麓的北滩乡境内,出土了一只属于东罗马时代的西方刻铭银盘,引起了文博界的关注,被视为“丝路遗宝”。这一珍贵文物的发现,便是古代中外商贸往来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。

遥望哈思山,那墨绿的密林仿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点缀在雄浑的黄土高原之巅,让人留连,哈思山森林涵养着丰富的地下水,成为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,使周围的荒野戈壁变为沃壤良田,这里出产有哈思梨、香水梨、大枣等享誉遐迩的地方名优特色产品。哈思梨果质细腻,香脆甜润,切面隔夜色泽不变,鲜嫩如初。石门大枣肉质厚实,富含多种维生素,为滋补养生之佳品。大庙香水梨果汁鲜美,具有生津润肺的药疗效果,这些地方产品昔日曾作为必不可少的敬上贡品,被大量送往京城。如今,这里的大枣、香水梨等已作为特色林果业产品,大力培育发展,经过深度加工的红枣露、香水梨果汁等系列保健营养饮品,已经在市场上开拓出一席之地。

哈思山为历代文人墨客涉足之地,留下不朽的名篇佳作。明朝都御史张佳巡视哈思堡时曾题诗纪胜道:“黯淡山城古会州,胡天双目尽高邱。春深柳色凝霜雪,日落鞭声起城楼”。明朝嘉靖三十三年(1554年)及三十五年(1556年)侍御苏州人宋贤、詹理先后阅兵靖远,抵达北部黄河南岸,登临游览哈思山,一时兴致勃发,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赞美诗篇。


主办单位:靖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:0943-6121579
维护:靖远县政府信息中心 电话:0943-6130500
网站备案号:陇ICP备07002188号